返回

长子嫡孙(科举)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分卷阅读8(第1/2页)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    侄子的脑回路。

    不过若是谢珝在这儿的话,就一定懂得乔表哥这叫“中二期”,指的便是一种青春期少年特有的自以为是的思想、行动和价值观。

    用四句话来总结这一时期,那就是:

    ——我与别人是不同的。

    ——错的不是我,是世界。

    ——这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
    ——如果有反例,就参看上面三条。

    参上。

    也幸好他此刻并不在场,若是在场,就会明白,古代世家中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光都是精英,还会有另外一种可能性

    ——棒槌。

    乔氏楞过便开口安慰嫂子:“孩子还小,活泼些也没什么不好,等他再大些就稳重了……”

    她这话说罢,王氏就叹了口气,便道:“希望如此吧,他若是有你家的珝哥儿一半懂事,我也就不用头疼了,真是白长了这么些岁数。”

    我家阿珝自然是极好的,乔氏心中如此这般想着。

    但嘴里却不能顺着王氏说,毕竟身为父母能数落自家孩子的不好,可外人要是也跟着说了,那就是不长心了。

    “成蹊那孩子我又不是没见过,长得又好,也聪明,成材是早晚的事儿,嫂子也不必太过担忧了。”心中略一思量,乔氏便笑着对王氏道。

    乔氏的声音轻柔温和,似一道清泉浸过王氏方才有些焦灼的内心,让她的心情也舒缓了许多,也有心思聊些其他的事儿了,舒了一口气便语气轻松地问乔氏:“你家珝哥儿也十岁了,明年应当就不用再去宫中给太子伴读了罢?”

    “约莫是这样。”说起这件事,乔氏也心情愉悦了许多,面上愈发柔和。

    儿子在宫中做伴读,有些人或许会觉得这是多么大的荣耀,可他们谢家,还未必将这件事看得多重。都说伴君如伴虎,太子虽说只是储君,可也是头幼虎了,自阿珝七岁进宫伴读起,乔氏看着他一日沉静过一日,一日稳重过一日,处事成熟地不像个孩子,让她内心骄傲的同时又觉难过。

    她的阿珝,练字读书向来自律,从不让他们操心,四岁时开蒙,七岁始学四书五经,九岁便会自己作诗,才学分明与萧翌不相上下,每旬校考却只能在第三……

    她作为一个母亲,有时心疼得不行,也只能转头吩咐小厨房替他做些汤水,而不能让他停下来,都说惯子如杀子,同样世家出身的乔氏不能更明白了。

    在八大家之中,能力才是判定一个人最主要的条件,甚至在当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,连嫡庶的鸿沟也能被跨过,大永的开国皇帝便是个最能证明这一点的例子,陇西杨氏旁支庶子出身,最终问鼎大宝。

    虽说谢氏家风一贯清正,夫君谢臻对她这数十年来也情深义重,可往后的事,谁又说得准呢?谁又能保证谢氏的旁支中,就不会出一个天资卓越的后辈呢?

    所以哪怕她有再多的不舍,也不会去妨碍儿子,而是会利用她掌握的资源,为她的阿珝不断增添筹码,直到他将谢氏未来家主的位置坐得稳稳的,任何人都无法动摇半分。

    若是日后不用再做伴读,再找个好老师,以阿珝的资质,未必不能……

    于是她几乎是一瞬就听出了王氏这话似乎还有旁的意思。

    王氏听了果然慢慢地颔了颔首,似在思索什么一般,过了一会儿才接着道:“我有个幼妹,前几年嫁到了九江,她的夫君便是九江书院的山长,她前些日子来信,说有个山长亲传弟子的名额,我家成蹊偏生不爱读书,这个名额给了他也是浪费,我想着,倒还不如让你家珝哥儿去。”

    乔氏闻言,先是谢过王氏,内心虽有意动,但却没有当即答应下来,只推说这件事她也做不得主,还要问问公婆和夫君的意思。

    谁料到了晚间,一家子用过膳后,谢珝慢条斯理地放下手中的筷子,神色淡定地对他们开口:

    “爹,娘,等到年后儿子想去广陵书院求学。”

    作者有话要说:  乔氏:嗯?我没听清你再说一遍?

    ☆、意绸缪

    七、意绸缪

    “想好了?”

    谢臻闻言似乎没有半分意外,眼也不抬地继续喝茶,只随意地问了句。

    谢珝的回答同样言简意赅:“想好了。”

    “唔,离年后还有十个月呢,这件事到时候再议吧。”过了半晌,谢臻才放下手中的茶盏,摩挲着下巴缓缓道。

    说罢便站起身来,拍了拍在一旁好奇围观的女儿,挑了挑眉道:

-->>(第1/2页)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