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重生光影年代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三十二章 圆梦者(第2/4页)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越想越纳闷,当年为什么就固执地不参加电影拍摄呢?到底是哪根筋搭错了?”

    “好了好了,”胡笳不让他继续说了:“你这是变着花样骂我呢。”

    出乎意料的是她马上接着说:“其实丁嘉洛写剧本之初就邀过我,当时就告诉她编剧不是瞎编,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硬写出来的东西恐怕不行,而且剧情上不接天下不着地,是和你在故宫里闲聊出来了,挖穿故宫逃亡的故事?总感觉不太严肃。”

    怪不得丁嘉洛言之凿凿胡笳不会出演,原来早就问过。

    西门雄请客吃饭那次,杜可可说看到丁嘉洛和胡笳有奇怪的眼神交流,很可能是这事没谈拢。

    如此说来她是经过冷静分析才拒演的,出于专业理由而非某种特别原因,她不看好这部戏。

    但胡笳一直也没有进一步泼冷水,没有阻止西门雄投资,似乎不想把个人判断凌驾于所有人的愿望之上。

    那何必现在又提出这个问题呢?

    其实苏长青和杜可可早就讨论过这问题,丁嘉洛学哲学的,虽然编剧行当也出过一剧成名的外行,但毕竟是极端个例。

    创作有时也是天才爆,比如人艺前院长曹禺先生,是我国现代话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家,写出名作《雷雨》时不过二十三岁,和丁嘉洛差不多,那是他的第一部作品,也是巅峰之作。

    可丁嘉洛看着可不太像这方面的天才,而且曹禺十几岁就开始了舞台表演,有相当的积累,她却基本一清二白,凭借的仅仅是理想和兴趣。

    对于这些疑问,苏长青有自己的看法。

    由于体制问题,九十年代的国内电影业还没有成熟的商业片概念,影片主要还是几个电影厂根据上面的布置拍摄,服务于宣传任务。

    而同时期好莱坞和香港影业已经商业化成熟,尤其是香港展出一套独特的制作模式,每年影片产量惊人,占据了亚洲大半市场,其动作片模式甚至影响了全世界。

    在这个模式中编剧是非常

-->>(第2/4页)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