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大宋有种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444章 武装儒士团的起源!(求订阅,求月票)(第2/5页)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归于本源......也就是归天了。”

    他叹了口气道:“归天这事儿人人都知道吧?”

    大儒们都忍不住皱眉点头,归天这事儿大家虽然都不大喜欢,但都知道逃不过去啊!

    不过两脚一蹬之后,如果连天都没得归,那可就更不开心了......

    赵楷沉吟了一会儿,又问:“那咱们要怎么把归天、祭祖和天理还有儒门的事儿串在一起呢?”

    其实儒家的“礼”本来就起源于祭祀,或者说早期的儒者除了办教育,就是在搞祭祀了......那年头可没有和尚、老道帮着念经渡啊!

    也许正是因为办教育和搞祭祀这两件事儿,才让儒家在诸子百家争斗的时代可以生存和壮大。

    不过在儒家成为显学之后,儒生们要么读书求官,要么当地主士绅剥削贫下中农。不仅祭祀的老本行不搞了,连教书育人的事儿都没什么兴趣。再也没什么大儒跟孔夫子一样“有教无类”收徒三千了。

    现在的那些开办书院授徒的大儒,这个先生,那个先生的,其实都没几个弟子。而且就算收了弟子也不一定真教......在大部分情况下拜入大儒门下的弟子都已经熟读《四书五经》了,不需要老师教什么了,挂个名而已。

    而那些收徒很多的,一般都是些村秀才、穷措大。水平高低不论,就是他们收的学生其实也不多。所以号称文风鼎盛的大宋,识字率也不是特别高。

    而且那些开办私塾或是在家塾当中收徒授课的村秀才、穷措大也没个组织,所以这些人通常不是乡村士绅的一员,自然也没有什么号召力。

    在面对和尚、道士、白莲教僧侣的时候,他们也处于弱势。

    而到了海外,面对更加强势的天方教教法学家、上座部佛教的大和尚和天主教神甫们的时候,那些在国内混不下去,不得已出海闯荡的村秀才、穷措大,简直卑微的不值一提。

    “可以通过办学校啊......”胡寅道,“咱们要办的

-->>(第2/5页)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