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徐东明文集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悠悠黄鹤楼(第1/3页)
   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
    悠悠黄鹤楼

    黄鹤楼的诗文我读得不少,印象最早的便是李白脍炙人口的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和崔颢惊绝于世的《黄鹤楼》,记得是1978年暑假期间,凭着初中同学的母亲在一所地质大学图书室工作的关系,我如获至宝地借阅了《唐诗一百首》,其中就有这两首传诵千古的诗篇。我如今还依稀记得当时的那份激动,在那个图书匮乏文化贫瘠的年代,能看到这样的读物,实在是一件欣喜若狂的事情。

    公元732年烟花三月,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去扬州,孤帆远影渐渐消失于水天相接处,诗人仍伫立江岸凝眸远望,似乎要把自己的惜别之情托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,诗中没一个字说到离愁别绪,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名楼送名士的一丝惆怅;而宦游在外的崔颢登楼临水,遥望晴空下的江汉平原,树木历历,芳草萋萋,见长江苍茫东去,江上烟波浩渺,顿生一种家园何在的乡愁。仙人跨鹤,子虚乌有,诗人以无作有,借楼名起兴,以怀乡作结,情由景生,境由心生,叫人发出世事茫茫之感慨。可以说,我是在文本解读时,才第一次懵懂地从诗的意境中体会到黄鹤楼的魅力。

    第二次的印象应该是在一个相声里,说是乾隆年间,有三个进士一起从京城返乡,一个是河南的,一个是四川的,一个是湖北的。其间他们在酒馆一聚,谈起家乡的名俗景观,均夸口赞叹,河南进士先声夺人:“河南有个开封塔,离天只有一丈八。”四川进士也毫不示弱:“四川有个峨嵋山,离天只有三尺三。”此时,湖北进士慢悠悠呷了一口酒,然后摇头晃脑地说:“湖北有个黄鹤楼,半截伸在天里头。”就这样,黄鹤楼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少年的梦境里,挥之不去。

    黄鹤楼始建于群雄纷争,战火连绵的三国时期(公元223年)。赤壁之战后,刘备借荆州却不肯归还,东吴大将吕蒙用计杀了关羽夺回荆州之后,刘备亲率十几万大军伐吴,孙权知战事不可避免,便一方面向魏帝称臣求和,另一方面厉兵秣马对付刘备,为实现“以武治国而昌”(武昌的名称由此而来)的战略,筑城为守戍,建楼以瞭望,说明白点,它的前身只是一个临江负险的军事哨所。黄鹤楼因何得名?史书载,此楼因建在黄鹤矶上,仙人子安乘黄鹤到此休憩而得名;民间传说是,辛氏在黄鹤山下沽酒为业,虽本小利微,但为人忠厚乐善好施,有一衣着褴褛的道士常来酌饮,辛氏并不索要酒钱,道士临别时,随手用桔皮在墙上画了只黄鹤,告之酒客拍手它即下来起舞助兴,此后酒楼宾客盈门,辛氏也因而累积了巨额财富。十年之后,道士又来到此地,吹起玉笛,跨鹤仙游去了,辛氏为纪念这位仙翁就在山上建了黄鹤楼。这两种说法并行不悖,相得益彰,且关于仙人的版本不一,我也无从考证,但因为这充满神秘气息的传说,黄鹤楼也变得浪漫起来。

    其实黄鹤楼成为天下名楼是唐代的事。那时候,黄鹤楼虽是荆楚形胜之最,重檐翼舒,四闼霞敞,坐窥井邑,俯拍云烟,但在全国的知名度却还十分有限,直到一个人的到来,在云蒸霞蔚之中仰面吟诵“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日暮乡关何处是,烟波江上使人愁。”的诗句,才让斯楼名声大噪——这个人便是崔颢。尔后一代诗仙李白游历此处,极目楚天,诗兴大发,却见崔颢的题诗挥洒壁上,词句巧妙,意韵深远,自叹“眼前有景道不得”而就此搁笔。李白是何等恃才傲物之人,却不敢跟崔颢pk比诗,他这么一搁笔,实际上就等于催波助澜把黄鹤楼“炒”了一把,这般雅事一经渲染,文人墨客无不趋之若鹜荟萃而来,历代名人如白居易、孟浩然、王维、杜牧、6游、辛弃疾、岳飞等都曾先后登楼作赋,临江抒怀,黄鹤楼俨然成了文人心目中的圣地。

    这段文坛佳话,或许出于后人附会,未必真有其事,然李白的作品中确有两首摹仿崔诗。其《鹦鹉洲》前四句:鹦鹉东过吴江水,江上洲传鹦鹉名。鹦鹉西飞陇山去,芳洲之树何青青。“鹦鹉”二字再三出现与崔诗如出一辙;其《登金陵凤凰台》承袭痕迹也很明显:“凤凰台上凤凰游,凤去台空江自流。吴宫花草埋幽径,晋代衣冠成古丘。三山半落青天外,二水中分白鹭洲。总为浮云能蔽日,长安不见使人愁。”尽管该诗在艺术上与《黄鹤楼》难分伯仲,但用韵、题材、气势等方面都稍逊一筹,南宋诗论家严羽在《沧浪诗话》也有定论:唐人七言律诗,当以崔颢《黄鹤楼》为第一。

    巴陵郡守滕子京在请范仲淹写《岳阳楼记》的信里说:“楼观非有文字称记

-->>(第1/3页)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